飛力達在整個SAP項目實施過程中,全公司近3000人中超過50%都或多或少參與其中,可謂全員動員。涉及了SAP的HR、TM、EM、ERP、BI和數據倉庫等眾多模塊系統一同上線,在將近10個月的時間內遍布飛力達40家下屬企業;而財務系統甚至涉及飛力達包括分公司、分支機構在內多達70家企業。
前兩天跟一個發小兒嘮嗑,說到今天的變化,發小兒頗有感觸:“20多年前我們在課本上學的,坐在家里想買啥買啥,今天全實現了。”
確實,我們今天處在一個電商的時代,一個移動的時代。不過,別看電商表面上這個促、那個銷,但競爭的關鍵,還在于備貨,還在于物流。
倉儲物流業隨著電商的高速發展,如今無論是在商業模式、物流效率以及IT應用等方面,都在進行著跨越式的發展——不僅僅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B2C這一段的快遞,也涵蓋了更前端的B2B的供應鏈物流環節。飛力達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。
變革中的供應鏈物流
“我們服務的客戶群體以電子制造業為主,涵蓋電子制造業、汽車行業、通訊設備,包括一些快消品電商。”飛力達資訊總監顧海疆并不諱言行業近幾年所發生的巨大變革,“電子制造業與汽車行業不同,特別是手機這類電子制造業是非常典型的流程制造,而且在電商促銷季到來之前必須準備充足的貨源。”
舉個例子,代工廠做整機,需要各種零部件、電子料提前備好,比如屏幕、外殼、CPU等等上千種物料。“CPU是國外進口的,外殼是在一個地方加工,屏幕又產自另一個地方,所有的東西都有供貨期,真正做到零庫存是很難實現的。”顧海疆解釋說,“以前代工廠自己有庫房,今天他們改成零庫存,等于所有物流倉儲等非核心業務環節都外包給供應鏈物流,而代工廠則集中精力做好整機生產。”
也就是說,飛力達需要按照客戶的生產計劃來檢貨、成套配送,甚至送到每個工位;產品加工完又從生產線運送到總代甚至各地經銷商。從這一角度,現代供應鏈物流已經把服務延展到客戶的生產線上,延展到客戶的供應商、客戶的客戶那里——現代供應鏈物流已經發展成為整合客戶需求,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方案服務商。
據了解,正是因為飛力達跟上了客戶的需求變化,才取得了在傳統貨代物流基礎上的大發展。如今,飛力達已經形成了四大業務板塊:貨代物流、供應鏈物流、特色物流和會展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。
突破供應鏈瓶頸
在筆者看來,飛力達能夠有如此快速的發展和變革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說與飛力達過去幾年IT系統的規模應用分不開。
還是拿供應鏈物流業務板塊來舉例。從采購、生產、分銷到售后,所有環節都需要倉儲,從倉儲又可以衍生出很多物流服務。這些服務的后臺支撐就是各種IT系統,比如在原料入場這一塊,飛力達有Wi-Fi和掃碼系統,可以支撐喂料上線等成套管理服務;在生產物流領域,飛力達可以幫客戶做場內倉庫管理、線邊倉庫管理;在成品物流部分,從半成品管理、成品管理到維修檢測、國內備件中心、全球備件中心,飛力達在IT系統的支撐下,提供了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給到客戶。
但是,所有這些系統都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的項目經理,不同的業務部門提出需求去建立的,數據的格式、口徑,各不相同。這就對公司經營管理造成了困擾:雖然飛力達應對電商和移動時代的業務挑戰,已經在公司戰略和組織方面進行了調整,但仍然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、流程和系統,以支撐新的運作模式。
舉個例子,在結算方面,飛力達希望能夠做到更準、更快,這就需要IT系統基于業務信息、結算信息,進行具體分析,才能對癥下藥。這時候,飛力達從業務角度看上去什么系統都有,但整體運行又不是那么順暢,特別是在項目結算、數據分析的時候,很難得到業務部門的認可。
大約從2015年開始,飛力達信息中心就重新對信息化的規劃和項目進行了總結和反思。尤其是在公司制訂了未來多元化發展戰略之后,在顧海疆看來,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,為運營服務提升效率,首先需要引進一個國際化的成熟管理體系,將自身相對齊全的業務系統進行標準化、規范化整合,才能做好大數據分析,輔助決策,滿足市場需求。而這一基礎,就是各個業務系統之間,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之間,需要全部打通和集成對接。
數據鏈一體化
實際上,近年來隨著消費電子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,整個電子行業客戶對供應鏈的要求越來越高。
“客戶要求物流企業能夠提供非常全面的數據,而不是某一個環節的數據。”顧海疆表示,“這時候,飛力達作為一家綜合物流供應商,就必須考慮如何把全環節的數據串起來,形成整體的數據鏈提供給用戶。”
客戶的要求,實際上也和信息中心的發展思路相吻合,最終希望打造飛力達信息化2.0版本,通過數據的融通,達到提升管理和運營效率、降低資源內耗成本和輔助決策的目的。當然,這樣的信息化改造升級必然不是一個小工程。飛力達需要對其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重新規劃和研究。
在飛力達信息中心看來,自建系統和添加模塊,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。公司相對齊全的業務系統,還是需要國際頂級的商業套件來支撐搭建公司的整體平臺。
于是乎,SAP從一開始就成為了飛力達的首選,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與各個供應商和客戶進行對接;而且,SAP系統的規范性和標準化,能夠真正幫助飛力達建立流程化、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機制,實現標準化、專業化、業財一體化的系統,使企業具備資源整合及運營協同的能力。
據了解,飛力達信息化2.0項目建設過程中,總共動用了公司內部28名全職員工、上百名核心參與者,以及實施方IBM 20多人,涉及了SAP的HR、TM、EM、ERP、BI和數據倉庫等眾多模塊系統一同上線,在將近10個月的時間內遍布飛力達40家下屬企業;而財務系統甚至涉及飛力達包括分公司、分支機構在內多達70家企業。
“我們用了SAP TM和EM去搭建管理平臺,首先通過數據集成把各個系統之間串接起來。”飛力達信息中心助理總經理吳坤介紹,“在經歷了信息化1.0的教訓之后,我們做事首先要考慮數據的統一口徑,包括數據從哪里來,最后要用到什么地方去,把我們從前端的業務一直到后端的財務在管理上打通。”
其次,飛力達信息化2.0的另一個核心就是集中化,統一管理公司的人才物設備和各種資源。比如統一的對外對內門戶、統一的訂單管理中心、統一的結算、統一的財務,用SAP的系統去搭建。
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突破
“我們財務從核算角度講都已經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。”飛力達財務副總經理張亞麗介紹說,“我們通過CRM系統從前端客戶引進商機,同時會把相應的信息放進去,當落實合作的時候,建立合同是在系統里面完成的,經過系統審批之后,就會在CRM系統里面建好了信息,每天系統會自動傳輸到我們財務的模塊當中。”
據介紹,通過SAP集成系統,客戶的業務信息會傳到它的TM端,在接單的時候就能夠放進來,所有應收應付的費用錄入隨著協議而建立,跟供應商之間的報價,相關費用的產生,可以根據協議自動生成的,也可以通過手工插入或者外部訪問集成。協議產生之后,信息在銷售端會有一個審核的過程,然后提交到了財務這邊,再查詢、點擊、過賬,憑證就自動生成了。
實際上,這就是財務業務一體化,可以做到結算有依據、存報價、錄操作,而這些流程固化到SAP系統里面,就行形成自動化的作業,極大提升了效率,同時可以支撐數據分析和輔助決策,可以做很多項風險控制,對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。
“此外在運營當中,我們有非常多的步驟,我們如何把這些步驟進行狀態的追蹤,就需要系統和系統之間進行交互,通過這些操作來提高我們的效率,保證它的準確性。”在吳坤看來,除了實現管理提升之外,在運營方面對飛力達的幫助是SAP項目一期上線系統的另一大亮點。
值得一提的是,飛力達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,全公司近3000人中超過50%都或多或少參與其中,可謂全員動員。而在項目執行上,信息中心采取了三級服務支持體系的團隊建設,不僅在項目中培養了自己的團隊,也通過核心團隊帶動了各個部門的關鍵用戶。
“只有建立這種支持的體系,才能把這個效果長久地做下去。” 顧海疆解惑了不少CIO上線SAP大型項目時的疑慮,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,從一開始企業信息化部門就要去做這種支持的管理和支持的培訓。如何把這些支持變成你的,是非常關鍵的步驟。否則實施團隊一旦撤了,這個項目就可能陷入僵局,很難再有進展。”
應該說,飛力達這家成立于1993年,并于2011年成功上市的企業,隨著信息化2.0系統的啟動,開始從以往的單兵作戰,基本實現了業務、財務一體化的系統架構,形成了標準化作業體系,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提升了協同能力,為飛力達再次騰飛奠定了基礎。